练好英语口语的底层逻辑

2024-08-07
653

(原文转自知乎《一千词汇 练好英语口语 的底层逻辑》

口语本质是语音和语意的直接关联。

 

【跳出词汇量陷阱、跳出语法陷阱,植入语音模式,一千高频词汇,突破英语口语。】

 

英语口语的门槛原本并不高。

 

不认字的儿童会说话,没有文化的成人也会说话。所以,听和说,原本是一门语言入门级的功夫。

 

反观我们学英语,口语却成了高高在上、最难攻克的关口。四六级证书,或是托福GRE高分,都难保口语可以自由交流。

 

口语总是练不好,显然是努力的方向就错了!

 

首先,高频词汇,一千就够

 

重点词汇没有重点对待,是以往训练的重大误区,导致大量努力被白白浪费。

 

口语用词的集中度很高。「听典英语」APP构建的15万词的语料库中,最高频的一千词汇可以覆盖超过90%的台词内容。

 

该统计规律有普适性。世界权威语料库 Cambridge English Corpus 收录了近三千万词的口语语料,其90%的内容也只用了不到1千词汇。

 

找对重点,即是捷径。优先突破高频词汇,才是正确的方向。一千高频词汇听说无障碍,则口语思维完全打通。否则,多背单词也是徒劳无功。

 

· 明确重点:词汇分级,优先突破高频词汇

 

其次,口语要练“语音模式”

 

忽视已知词汇的语音模式训练,是以往训练的重大失误,结果不仅徒劳无功,还严重打击兴趣和信心。

 

游泳不是学了动作就会游,还要下水多练。口语能力也一样。但口语要练的是 “语音模式”。因为听和说,处理的都是语音信号。

 

认识的单词听不懂和不会用,是我们口语最大的痛点。解决之道在于:书面认识的常用单词,需要在语音模式下“回炉再造”,实现“音-意”直联,才能打通口语。

 

· 明确方向:重启“语音模式”

 

「听典英语」APP设计的“单句盲听和复述”,即是打造语音模式的任务性练习。“单句”有最小化的完整含义;“盲听”是训练语音识别;“复述”是训练语音记忆并且模拟"说"进行组句和输出。

 

· 核心训练:单句盲听和复述

 

单句 - 精编对白+优质原声,比日常口语更优质的口语内容

 

盲听 - 分级隐藏字幕单词,屏蔽文字依赖

 

复述 - 语音记忆和组句输出,智能识别和逐词比对

 

专利设计:“盲听时字幕单词分级隐藏和复述后的分步逐词提示”,可以凸显听和说的每一分痛点,让其他方式发现不了的短板细节暴露无遗,让训练更精准更高效。

 

最后,要能摆脱“时态分析”,不依赖语法造句。

 

无力摆脱语法枷锁,是以往训练的先天不足。

 

语法规则的应用,有前提、有条件、也有例外。口语交流中,根本没有时间分析语法和思考规则。只有摆脱语法套路,才能获得口语自由!

 

那么如何才能既抛弃语法规则,同时又避免语法错误呢?

 

答案是:认知!

 

口语造句的基础,是基于认知的直觉反应。儿童掌握母语,却从来不用分析语法,就是认知机制在起作用。

 

语法的基础元素,对应的是词汇包含的认知概念。用词用对“认知概念”,就能做到不用分析也不犯语法错误,从而实现口语自由。

 

· 听典原创:训练语法直觉(认知直觉取代语法元素)

 

比如,各种复杂的时态分析,其基本元素都只是基于两点:动词包含时间信息、分词表征动作状态。(省略部分内容,原文可查看图片 )

 

词汇绑定认知,看似简单,但要反复多练才能形成直觉反应。

 

下面几个典型示例,时间、数量信息针锋相对,充分显示出认知直觉的重要和挑战。(省略部分内容,原文中可以点击听音频。)

 

------

 

除了语法分析,还有另外两大思维干扰,分别是单词拼写和中文释义

 

1) 单词拼写和句子语音,几乎是两个世界

 

阅读式学英语最大的弊端在于:大脑中预存的,是孤立状态下的单词发音,和真实场景中的句子语音,完全对不上。

 

单词拼写先入为主,十分干扰语音识别。我们最大的听力挑战,不在于生词,而在于认识的单词听不懂。

 

高频词汇,囊括英语全部的语音密码,是向语音模式转换的训练重点。

 

下面给出几个实例,感受一下高频/基础词汇的语音挑战。(省略部分内容,原文中可以听音频和查看字幕)

 

2) 脱钩中文释义,方能理顺英语思维

 

中文释义是起步时的辅助工具,要尽早在场景中“化掉”,融入体验、融入认知。否则,极其破坏英语思维。

 

首先,中文释义是中文语境下的二次加工,与英文单词并不完全对等。即使是最接近的词汇替代,也往往是概念边界不同、词汇搭配方式迥异。

 

比如:“倒满、填满”可以翻译成 fill,但是中文的说法,既可以“倒满杯子”也可以“倒满水”,英文却只能 fill the cup,不能 fill the water。

 

因为彼此的概念边界有差异。fill的认知概念中,只有“满”,没有“倒、填”,只涉及容器状态变化,不包含动作手段。所以,只影响杯子,不影响水。“倒、填”,是为适应中文表达而附加的内容。

 

其次,中英文的高频词汇,各有不同的衍生含义,使得词汇翻译完全无法匹配。

 

比如,中文的“打球”、“打车”,翻成英文就不能用“打”,而是“玩球”、“叫车”。

 

而英文的 hit,也不仅限于字面翻译的“打或打中”。电影《在云端》中 “I haven't hit it yet.”指的是还没有达到心目中的里程目标;《商海通牒》中 “Hit it.”是指接受对方报价;《怦然心动》中 “Then it hit me”是指突然悟到一件事;《实习生》中 “hit a record high of …”指达到某一创纪录的高点;

 

这里 hit 的例子,虽然中文翻译有很大差别,但其底层的认知概念 (行为双方相遇、行为时间短促等)却是高度一致的。

 

简言之,动词包含的认知概念,决定了动宾关系和词汇搭配。而中文释义大多简单粗暴,并没有很好的解释词汇的认知概念。这是 Chinglish 错误的主要根源。

 

「听典英语」APP中,每一单句都有故事场景,场景含义会引导理解词汇的认知概念,帮助用户理顺词汇“变脸”的底层逻辑。

 

------

 

综上,口语总是练不好,是因为一直在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力,一直在强化干扰项的存在,一直在破坏口语思维。

 

「听典英语」APP:跳出词汇量陷阱、跳出语法陷阱,锁定高频词汇,打造“音-意”直联,从而真正实现口语自由。